作者:王鑫 历史上中国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软弱无能,以及中苏政治关系的过渡干扰使边界问题 迟迟得不到解决,反而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大隐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双方 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态度,使双方得以较快的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中俄以后长期的 友好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俄 中苏 边界问题 今年10月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 夫于14日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来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表示,这一协定的签署,标志 着中俄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中俄边界问题历来是影响中俄(包括中国和前苏联)关 系的关键问题,也是中苏关系的晴雨表。如今这一问题终于得到圆满的解决,即象征 这中俄两国关系旧的一页的结束,也标志着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其 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本文就中俄边界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探讨。需要声明的是本文 所讨论的范围只涉及现在中俄边界,即历史上中俄(苏)的东段边界,对于历史上中 俄(苏)的西段和中段边界问题不在本文内容范围之内,因为这两段边界现在基本上 已成为中国和中亚边界以及俄蒙边界。 一、中俄边界的由来 1、奴尔干都司的兴废 公元1403年(明永乐二年)明成祖遣使往位于黑龙江下游的奴尔干(今特林)招谕当 地少数民族部落,得到了各部落首领德响应。在此基础上明朝政府于1409年(明永乐 七年)设置的奴尔干都司,[①] 管辖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 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下距江口150公里,距庙街今天的尼古拉耶夫斯克( 庙街)25公里,辖境包括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北至外兴安 岭以北。永乐九年明朝又征服了苦兀,辖境扩大到库页岛,在岛上设置了囊哈尔卫。 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员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都用流官,即由朝迁派遣,而各 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任用土官,即由当地部族的首领担任。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 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 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奴尔干都司 设立后,内官亦失哈等多次奉命去对当地部族宣谕抚慰。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亦 失哈第三次到奴尔干都司时,在都司城西南、黑龙江恒滚河口对岸山上建永宁寺,并 在寺前立碑。1432年(明宣德七年)他第十次到该地时,发现寺已被毁,次年就委官 重建,又立碑纪事。这两块碑详细地记载了设置奴尔干都司的经过与亦失哈屡次宣谕 镇抚其地的情况。永宁寺虽久已堙圯,但两碑一直屹立原地。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曹廷杰奉清政府之命对被沙俄侵占地区进行调查,将碑文拓下携回,披露于世。 原碑至今还保存在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博物馆中,这是历史上中国在黑龙 江流域行使主权的铁证。 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 ,奴尔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 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2、中俄边界的产生 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兴起后,通过努尔哈赤父子的经营,后金—清逐渐控 制了黑龙江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但后金统治者的主要扩张方向是南方的明朝 ,因此对黑龙江以北地区的注意力不大,直到1640年(清崇德五年)清军才占领了黑 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在今黑龙江省呼玛西北,漠河以东的黑龙江北岸)。[②] 仅仅 三年之后,沙俄的哥萨克就来到了黑龙江流域。 沙俄原是一个欧洲国家,和我国并不相邻。但自从16世纪开始沙俄迅速向东方扩张, 1632年沙俄在东西伯利亚建立雅库茨克要塞区,1636年一个俄国猎人阿维尔基耶夫到 达石勒喀河与额尔古那河的汇合处,成为第一个到达黑龙江的俄国人。1643年雅库茨 克首席总督派遣一只由波亚尔科夫率领的132人的队伍从雅库茨克向南前往黑龙江, 他们的任务是征收毛皮税款,“寻找仍未课税的人们”,“发现白银河的有色金属” 。[③] 他们翻越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沿结雅江进入黑龙江,顺流到达黑龙 江口,又通过鄂霍茨克海返回雅库茨克,历时3年。一路上他们为非作歹,受到当地 人的激烈反抗,只有52人得以生还。一路上他们看到了中国文化在黑龙江流域的影响 ,但没有看到清朝军队,因为此时清朝军队都已经进入关内。他们得出得印象是俄国 只需要很少得力量就可以占领黑龙江流域。 此后沙俄多次派出探险队由雅库茨克向南对黑龙江进行远征,其中最著名的是哈巴罗 夫的两次远征。沙俄远征队不仅进行劫掠,而且强迫当地居民承认自己是沙皇的臣民 ,缴纳贡税。同时沙俄远征队的活动范围甚至越过黑龙江,进入松花江流域。1651年 10月,在当地少数民族的恳求下,清军在黑龙江以南的乌北拉村进攻了沙俄远征队, 这时中俄两国军队间的第一次武装冲突。[④] 在此后的30年中中俄军队多次在黑龙 江流域发生战斗,但由于兵力有限,清军始终不能把沙俄势彻底清除出去,而沙俄迅 速占领黑龙江流域的计划也破产了。1665年沙俄占领了雅克萨地区作为在黑龙江流域 的主要据点。沙俄由于从雅库茨克南下进入黑龙江流域路途困难,转而由贝加尔湖东 岸方向向东进入黑龙江流域,为此沙俄占领了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地区。在此期间 清政府多次派人到向沙俄表达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愿望,但沙俄不但不接受,反而加强 了在雅克萨的军事存在,迫使清政府决心用武力解决这一问题。17世纪80年代以后, 清政府完成了对中国南部地区的统一,开始加强在东北的军事力量,1682年清政府在 黑龙江南岸筑瑷珲城,1683年设立黑龙江将军。经过充分准备后清政府从1685到年 1687年经过两次雅克萨战役,迫使沙俄政府同意举行谈判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1689年中国和沙俄在俄国占领下的尼布楚签署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 俄两国 )以流入黑龙江之绰尔河,即鞑靼语所称乌伦穆河附近之格尔必齐河为两国 之界。格尔必齐河发源处为石大兴安岭,此岭直达于海,亦为两国之界;凡岭南一带 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惟界于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诸川流及土地应如何分划,今尚未决,此事须待两国使 臣各归本国,详细查明之后,或遣专使,或用文牍,始能定之。又流入黑龙江之额尔 古纳河亦为两国之界:河以南诸地尽属中国,河以北诸地尽属俄国。凡在额尔古纳河 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应即尽行除 毁。俄民之居此者,应悉带其物用,尽数迁入俄境。”[⑤] 由于当时沙俄还不知道 库页岛是岛屿,而以为是与大陆相连的一部分因此在条约中没有提及库页岛,事实默 认了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 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在《尼布楚条约》中是做出了让 步的,放弃了原属于中国的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贝加尔以东地区。条约基本反映了十七 世纪八十年代所形成的中俄两国实力对比。后来苏联历史学家也承认“尼布楚条约中 没有一条损害了中国和俄罗斯的主权。1689年的第一个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互利的。” [⑥] 《尼布楚条约》为中俄边境地区带来了150年的和平,但是清政府在签订《尼布楚条 约》后以为高枕无愁了,没有加强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边防和有效治理, 这为沙俄后来轻易吞并这些地区提供了条件。事实上沙俄并没有完全遵守《尼布楚条 约》,沙俄在十八世纪便开始派远征队进入库页岛北端,袭击当地赫哲族人,修建营 舍并开采煤矿。到1789年,又占领了库岛南部,把赫哲人逼回了大陆。由于清政府在 库页岛没有驻军,所以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沙俄才正式通知清政府关于对库页岛的占领 。 3、当代中俄边界的形成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虚弱在西方列强面前暴露无疑,沙 俄于是开始违背尼布楚条约,大规模的侵略中国东北地区。1847年沙皇尼古拉一世任 命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授意其侵占黑龙江地区。1850年8月,沙俄海军占 领了黑龙江口的庙街,改名为尼古拉耶夫斯克。1853年沙俄又占领了黑龙江口地区, 1856年沙俄宣布以尼古拉耶夫斯克为中心设立滨海州行政区,将黑龙江下游划入该行 政区管辖。此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无力阻止沙俄的行为。 1858年5月22日,沙俄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派遣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 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穆拉维约夫说他此来是为了“助华防英 ”,也是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为了双方的利益,中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 江划界”。奕山指出,两国边界已根据《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 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这次谈判争论的很激烈。散会前穆拉维约夫 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限第二天答复。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中 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第二次谈判中,中方代表 爱绅泰断然拒绝俄方提出的无理要求,并将“条约草案”退给俄方代表彼罗夫斯基。 由于俄方无理取闹,谈判毫无结果。穆拉维约夫急不可耐,再次亲自出马,以“最后 通牒的方式”,“提出条约的最后文本”,强迫奕山签字,并恫吓说:“同中国人不 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当夜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 于屈服,被迫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城和约》,又称《中俄瑷珲条约》。 条约规定:“黑龙江,松花江左岸,由额尔古那河至松花江海口,作为俄罗斯国所属 之地;[⑦]由乌苏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连接两国交界明定之处,作为大 清国,俄罗斯国共管之地。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此后只准大清国,俄罗斯 国行船,别处外国船只不准由此江、河行走。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尔 莫津屯一带[⑧]居住的满洲人等,照旧准其在各所住屯中永远居住,仍属满洲国大臣 官员管辖,俄罗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⑨]《瑷珲条约》使中国失去了黑龙江北 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条约在签署时并未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属于地方官员私自签 署,直到6月14日清政府在签署了《中俄天津条约》后才予以批准。《中俄天津条约 》第九条规定:“边界既定之后,登入地册,绘为地图,立定凭据,俾两国永无此疆 彼界之争。”[⑩] 然而沙俄并是不讲信义的。仅仅两年之后沙俄就违背诺言,以调停第二次鸦片战争有 功为名,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条约规定: “自乌苏里河口而南,上至兴凯湖,两国以乌苏里及松阿察二河作为交界。其二河东 之地,属俄罗斯国;二河西属中国。自松阿察之源,两国交界逾兴凯湖直至白棱河, 自白棱河河口顺上山岭至瑚布图河口,再由瑚布图河口顺珲春河及海中间之岭至图们 江口,其东皆属俄罗斯国;其西皆属中国。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 过二十里……上所言者,乃空旷之地。遇有中国人住之处及中国人所占渔猎之地,俄 国均不得占,仍准中国人照常渔猎。” [11]这样沙俄又吞并了《瑷珲条约》中所规 定中俄共管的40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国丧失了在日本海的海岸线。 通过这两个条约沙俄在两年内侵占了中国100万平方公里肥沃,富饶的领土,其面积 相当于现在中国东北三省的1.27 倍,同时使我国失去了东北方向的海岸线,恶化了 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然而直到二十年后,俄国人发现在这块土地上的山山水水仍然 使用的是中国名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俄国领土上,还 是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臣民。[12] 但客观上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基本上确定了中俄两国 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界的边界线,此后中国的清政府,中华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在事实上都是以这条边界线为基础上来处理中俄边境问题。在这两个条约的 签订过程中充分表现了沙俄的贪婪与卑鄙无耻和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其中有两点特别 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实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要保障力量。正是清政府 的腐败无能造成的软弱可欺的局面,使沙俄轻易割让了我国面积如此巨大的领土。第 二,清政府长期忽视边防建设,阻止汉族向东北移民的政策为沙俄吞并我国领土提供 了便利。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始终没有重视黑龙江以北的防务,同时阻碍汉 族向东北地区移民的政策使得黑龙江以北地区形成人烟稀少,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的局 面,使沙俄军队得以任意往来于外外兴安岭和黑龙江之间,大大方便了沙俄的侵略和 吞并。相比之下黑龙江以南地区由于汉族居民众多,使沙俄吞并东北剩余地区的图谋 始终没有得逞。因此戍边屯垦和建立对边境地区的有效管理是确保边境稳定的必要手 段。 二、中俄(苏)之间的边界问题 清政府和沙俄之间虽然大体上确定了现代中俄边界,但由于沙俄的侵略政策使双方在 边界的很多细节问题上仍有分歧,这些分歧和矛盾一直持续到民国和苏联时代。 1、江东六十四屯问题 早在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令汉军批甲在瑷珲东北黑龙江东岸永戍屯田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江东六十四屯,这也是清朝在黑龙江北的唯一屯田区。1858年的 瑷珲条约规定江东六十四屯仍归中国政府管辖,其长度约100公里,宽度约35至40公 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此后江东六十四屯一直处于中国政府的管理之下。然而 1900年沙俄趁镇压义合团运动之机,于7月17日至21日派军队对居住在江东六十四屯 的中国公民大肆屠杀,把剩余的居民驱赶入黑龙江中,同时烧毁了中国居民的村庄。 在此期间共有7000中国人遇害,造成了近代史上罕见的惨案。8月4日沙俄当局宣布根 据《瑷珲条约》一直归中国当局管辖的江东六十四屯以及阿穆尔河右岸的土地已归俄 国当局管辖,凡离开俄方河岸的中国居民,不准重返外结雅地区(即江东六十四屯) ,他们的土地将交给俄国移民者,供其专用。1907年8月清政府东北三省总督徐世昌 与黑龙江巡抚陈德全照会沙俄驻哈尔滨领事和阿穆尔省长官要求沙俄按照《中俄交收 东三省条约》交还江东六十四屯,沙俄领事以“江东六十四屯在俄疆界,1900年华人 徙出后,已为俄民占据,并归俄官主权”为名加以拒绝。[13]以后清政府多次向沙俄 索还江东六十四屯,但毫无结果。进入民国后中国仍未放弃对江东六十四屯的主权, 1920年民国外交部至参陆办公处公函称“索还江东六十四屯一案,俟俄正式政府成立 再行提出,作承认交还条件。”[14] 直到1921年民国外交部仍然向苏俄抗议其在江 东六十四屯地区征税。[15] 2、满洲里边界问题 满洲里位于我国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地区,呼伦贝尔作为中国北疆的边防 要地,北起额尔古纳河口,南迄海拉尔河口,这是中俄东部边界西段的水路边界线。 这一长达750千米的中俄国境线,是根据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 楚条约》划定的。后来,中俄两国根据1727年(雍正五年)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和 《阿巴该图界约》又划定了中俄中部边界。其中,自塔尔巴干达山所设第五十八号鄂 博起,往东至阿巴该图第六十三号鄂博,即对海拉尔河口之鄂博,是为中俄东部边界 的陆路边界线。如把这段陆路边界线与水路边界线连接起来,就是我们所通称的中俄 东部边界西段的国境线。 19世纪末沙俄开始修建中东路后,沿额尔古纳河,相继有大批俄国人涌入呼伦贝尔地 区。他们肆意扩占土地,砍伐森林,淘金挖煤。进入20世纪初,俄人入侵呼伦贝尔地 区更日益加剧。如1905年,自海拉尔至莫力勒克河一带,“俄人搭盖窝棚三百余处, 蒙包五架,男女一千五百余口,开垦荒甸十二段,约耕熟地一万余垧。”[16] 至 1908,根据《东三省总督徐与黑龙江巡抚程给外务部咨文》称:“额尔古纳河南岸山 谷之间,俄人越垦之地已至二千一百八十余垧,沿河修有水磨二十四盘,窝棚六十六 所。” 1910年为侵占满洲里,沙俄同意和清政府就满洲里问题进行谈判会议。在此之前,沙 俄在满洲里边界附近多次增兵,进行武力威胁。会议中,俄方要求将满洲里划归沙俄 ,中国代表据理力争,坚决不让。俄方又提出中国应在水陆两界其他地方做出让步, 作为沙俄不侵占满洲里的交换条件。12月20日,中方被迫同俄方签订了《满洲里界约 》。此时,辛亥革命已爆发,清王朝覆灭在即,沙俄有鉴于此,遂照会清外务部,以 该界约“无须由两国政府批准,政府视为完全了结。”《满洲里界约》就如此匆匆地 成为了“定案”。界约中规定:在水界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将河中280个洲渚,160个 划归俄方,120个划归中方。俄方借口额尔古纳河向俄境移动,将河中主流我侧应届 我国的18个大洲渚划属俄国。这18个洲渚占全部洲渚面积的84%,成为俄国的界外领 土。在陆界,五十八号鄂博至六十三号鄂博之间6个鄂博的名称虽末改变,但每个鄂 博均向南移动4–21公里不等。《中俄满洲里界约》的签订,使中国失去领土1400多 平方公里。 3、黑瞎子岛问题 黑瞎子岛(俄罗斯称为大乌苏里岛和塔拉巴罗夫岛)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隔江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相望,现在面积350平方公里。黑瞎子岛原本位于黑 龙江和乌苏里江南岸,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与江岸隔离才成为岛屿。和黑龙江与乌苏 里江中的其它众多岛屿不同,黑瞎子岛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黑瞎子岛不仅面积巨大 ,而且因位于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汇处,控制着两河间的航运。更重要的是黑瞎子 岛的东北部正对着苏联(沙俄)在远东的中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伯利),黑瞎子岛 的东北岸直接面对哈巴罗夫斯克市区。正因为如此,沙俄在民国初年控制了黑瞎子岛 ,此后黑瞎子岛一直处于苏联的实际控制之下。 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苏关于东段边境问题的交涉 1917年的俄国革命推翻了沙俄政府,十月革命后新成立的苏俄政府先后发表了三次对 华宣言,其中1919年的第一次宣言宣布:“和平的基础应当是放弃侵犯他国领土、放 弃对其它民族的任何强行吞并、放弃任何赔款。”“苏维埃政府把沙皇政府独自从中 国人民那里掠夺的一切归还中国人民。”[17]1920年的第二次对华宣言宣布“以前俄 国历届政府同中国签立的条约全部无效,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18]1923 年的第三次对华宣言宣布“彻底放弃从别国人民那里夺得的一切领土……苏联对中国 的政策也是如此。[19]1924年5月中国与苏联为恢复邦交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 》,其中,第三条规定“两国政府同意在前条所定的中苏会议中,将中国政府与前帝 俄政府所订一切公约、条约、协定、议定书及合同概行废止,另本平等相互公平之原 则,及苏俄1919与1920年苏联政府各次对华宣言之精神重订条约、协约、协定等项。 ”第7条规定“两缔约国政府允许在本协定第二条所定会议[20]中,将彼此疆界重新 划定,在疆界划定之前,允许维持现有边界。”[21]在同年9月苏联与中国东北地方 政府签订的协定中也规定“缔约双方由双方组织委员会将彼此疆界重新划定。在疆界 未行划定以前,允许维持现有疆界。”[22]然而在中苏边界谈判中苏联毫无兑现承诺 的表示。1926年3月25日中苏开始谈判界务问题。会议中中方提出“界务节略”,要 求按照1924年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第三,第七条和1919,1920年苏俄两次对华宣 言的精神议定新的界约,重划双方疆界,归还帝俄侵占的中国领土。5月16日中方提 出“中俄界约草案”,认为按照1919年中苏俄政府宣言的精神,中苏边界应根据1689 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和1727年的《中俄恰克图条约》重新划定。[23]对此苏方代 表表示对中方界约草案无法讨论,拟将此问题交中苏会议全权代表解决。[24]此后中 国政局动荡,中苏关系破裂,谈判无果而终。这样,两国疆界未能重新划定,两国平 等新约也未能签订,中苏边界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成为悬案保留下来。1929年中 东路事件爆发,中国东北当局战败。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占领整个东北,中苏 东部边界问题也就更无从谈起。而苏联在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期间,乘中国国内混 乱之机,又超越沙俄时代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和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在乌苏里江和黑龙 江地段,把主航道中心线中国一侧的700多个中国岛屿划去600多个,面积达1000多平 方公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苏联刚刚建立,还处于虚弱状态,因此中国在中苏边界问题上 较为主动,态度比较积极,调子也较高。然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四分 五裂的状态,实际比苏联更加虚弱,因此在边界问题上一无所得。1929年的中东路事 件充分显示了中苏实际力量对比。“九一八”事件后中国失去了对东北的控制,边界 问题也就不了了之。而苏联虽然在宣传上显得十分友善,表示要和沙俄划清界限,然 而在实际行动中没有作丝毫让步,不仅全盘继承了沙俄从中国侵占的大片领土,甚至 侵占范围还有所扩大。这一段历史充分证明了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保护 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新中国建立后的中苏边界问题和边界冲突 1、中苏边界冲突的产生 新中国建立后中苏结成紧密的同盟关系,中苏边界问题虽未被解决,但两国的亲密关 系掩盖了在边界问题上的潜在矛盾,双方基本按实际控制线维持了中苏边界的平静。 然而随着五十年末中苏关系恶化,边界问题上的阴影开始显露出来。1959年10月赫鲁 晓夫访华期间同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进行的长达7小时的会谈中,赫鲁晓夫就中印边 境事件对中国进行指责。周恩来则反驳说:“你们领土问题处理得也不好,你想证实 一下吗?”[25] 示意中苏之间也有领土归属问题尚待解决。1960年8月,苏联在中国 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挑起了第一次边境事件。1963年3月8日《人民日报》社 论《评美国共产党声明》公开提出,《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和《伊犁条约》是 沙皇俄国政府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文章重申中国政府在新中国成立时就 宣布,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历届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条约要按其内容承认、 废除、修改或重订。对一些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经过谈判和 平解决,在未解决前维持现状。社论质问说:你们提出香港、澳门这一类问题,“是 不是要把所有不平等条约问题通通翻出来,进行一次总清算呢?”此后,1963年9月 27日中国外交部照会苏联政府,正式提出了不平等条约问题。11月19日中国外交部的 照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整个中苏边界有很多问题需要讨论”。[26]1964年7月毛泽 东在和外宾的谈话中谈到过中苏领土问题,说:“大约一百年以前,贝加尔湖以东地 区才成为俄国领土,于是,海参崴、伯力、堪察加等地也就是苏联领土了。这笔账我 们还没有算。”但毛泽东也指出:中国现在是“采取攻势,说些空话”,使赫鲁晓夫 “紧张一下”,“其目的是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状态、边界条约”。[27]后来的事实 也证明这是中国处理中苏边界问题的一贯原则和态度。然而对边界问题极度敏感的苏 联政府却没有这样看问题,赫鲁晓夫在9月15日与日本议员的谈话中强调:“苏联的 领土是历史形成的”,“苏联的边界是神圣的”,“谁胆敢破坏它,谁就会遭到苏联 各族人民的最坚决的反击”。[28] 1964年中苏曾经就边界问题举行过谈判,但很快 毫无结果的被搁置。此后苏联向原本安宁友好的中苏边界大量派遣部队并不断挑起边 界冲突。 2、珍宝岛冲突 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频繁起边界纠纷,从1964年10月到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挑 起的各种边境纠纷高达4180余起。[29]1966年中国国内开始“文化大革命”后,在中 苏边界东段界河乌苏里江上,苏联边防军一再挑起边界冲突,乌苏里江上的珍宝岛成 为边境斗争的焦点。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 一侧,面积0.74平方公里。该岛北端原与中国大陆相连,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1915 年才与中国大陆分离,形成江中小岛,至今在枯水期间仍与中国江岸相连,人们可徒 步上岛。岛上长期有中国能居住。按国际惯例界河分界线应按主航道划分,然而中苏 关系恶化后苏联把分界线几乎划到中国一侧的河岸,把珍宝岛划入苏联界内。由于珍 宝岛距离苏联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远东城市达里涅列钦斯克( 伊曼 )很近,附近的乌 苏里江冬季冰封期江面狭窄,这客观上也使珍宝岛成为边界纠纷的多发区。从1967年 起,苏联边防军多次侵入珍宝岛以及附近区域,珍宝岛的冲突成为当时中苏漫长边界 上众多冲突的缩影。然而1969年3月以前双方的冲突是控制在不互相交火的范围内, 可1969年3月2日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双方边防军发生了较大规模冲突,这是第一次珍 宝岛冲突。[30]我军牺牲17人,负伤35人,并有1名通讯员失踪;苏方亡31人,伤14 人 。3月15日双方又发生第二次规模更大的冲突,此次我军参战人数达1800人,[31] 牺牲12人,伤27人;苏方亡48人,重伤35人,[32]战斗中苏军向我境内纵深进行了大 规模炮击。3月17日为争夺苏军遗留在岛上的一辆坦克,双方又发生了一次战斗。在 整个珍宝岛战斗中我军共减员450人,其中战斗伤亡195人。[33] 就现有资料可以肯定:1,珍宝岛事件发生时只是一起双方边防部队由于边境纠纷引 起的冲突,双方领导层并没有特别的意图。2,珍宝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苏联长 期对我国边境侵犯引起的。3,在珍宝岛事件中开第一抢的绝对不是中方,因为早在 1968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对沈阳,北京等有关军区的指示中强调“要求边防军队在反 挑衅斗争中,严格遵守针锋相对,后发制人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34]1969 年1月中央军委提出“做好军事上配合外交斗争”的准备的同时强调:只有苏方开枪 打死打伤我方人员时,我边防部队才可以开枪自卫还击。[35] 珍宝岛事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造成的伤亡。珍宝岛事件不仅直接导致了同年 8月13日苏联在中苏边境西段制造铁列克提事件,打死我边防军人34名,更重要的是 它是中苏对抗达到了一次极限。由于双方长期过高估计了对方的实力和敌意,珍宝岛 事件使中苏陷入极度的相互恐惧之中。苏联由于在人力上处于弱势,一度考虑对中国 进行核打击,并探寻了美国的态度。[36]而中国由于军事实力上的弱势,也进行了大 规模的战备和疏散,10月中国更因预计苏联很可能发动大规模突袭而进入一级战备。 中苏之间这种剑拔弩张的高度紧张状态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危险的武 装对峙也使双方领导人开始考虑在无法缓和双方政治关系的前提下减少双方的边界纠 纷,避免由于边界冲突失控使双方卷入都不愿意看到的战争。1969年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在北京机场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柯西金当时表现出争取和解的态度,向周恩 来保证说,苏联没有对中国发起核袭击的打算,并承认两国边界存在着争议地区,两 国没有必要为边界问题而打仗。在这次会谈中,两国总理最后根据中国方面的提议达 成谅解:首先采取临时措施,使双方武装力量在争议地区脱离接触,避免武装冲突, 维持边界现状。在这种谅解的气氛下,两国总理还就恢复互派大使(自“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两国在对方大使馆只有临时代办)、扩大贸易和两国间通车通航等问题达成 一致意见。最后周恩来提议以两国政府换文的形式把会谈的成果肯定下来,柯西金表 示同意。会谈结束时,双方对会谈的成果都表示同意。此后中苏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 依旧保持紧张状态,但在边境上实行了克制态度,在珍宝岛—铁列克提冲突后中苏边 境没有再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 边界问题并不是综述关系恶化的原因,但从珍宝岛事件可以看出在双方关系恶化的情 况下边界问题往往成为加速双方关系恶化乃至诱发战争最大的因素。也正是珍宝岛事 件显示出的边界问题的危险性是苏联政府不得不有所收敛,改变了对边界纠纷的放纵 态度。也正是珍宝岛事件的重大影响使后来中苏(俄)两国的领导人认识到边界问题 是两国关系的危险隐患,不能久拖不决。但在当时双方严重对立的政治环境下,还没 有解决中苏边界问题的客观条件,在边境上实行克制态度是当时双方的明智选择。 四、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 1、中苏边界谈判的恢复和进展 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双方于当年10月恢复了边界问题谈判。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原则 和立场是一贯的,即在肯定19世纪中国清政府和沙俄签订的边界条约是不平等的基础 上,仍愿意本着尊重现实的态度和以中苏两国人民友谊为重的原则,以这些条约为基 础全面解决中苏边界问题,不要求收回沙俄通过那些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让的土地。 至于后来任何一方违反那些条约而侵占另一方的领土,原则上必须无条件归还对方, 但双方可以根据平等协商、互利互让的原则,考虑当地居民的利益,对边界上的那些 地方作必要调整。[37]中国的态度史合情合理的,既维护了中国的主权,也尊重了现 实和苏联的利益。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苏方也许自知理亏,在谈判中采取鸵鸟政 策,既不承认历史上中俄边界条约时而不平等条约,也不承认中苏边境上存在争议地 区。苏联的这种态度使边界问题谈判难以有结果,但谈判本身相对边境冲突本身就是 一种进步,避免了因边界冲突诱发战争的危险。而且借助于边界谈判这一渠道却解决 了一些边境居民实际生活中迫切而带有隐患性的问题。1980年由于苏联出兵阿富汗, 中苏谈判被终止。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和中苏国内形势的变化,双方政治关系逐渐缓 和和改善,这就为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条件。1986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 沃斯托克(海参崴)发表讲话,在谈到中苏边界问题时第一次表示接受了中国在中苏 边界谈判中所持的立场,同意按主航道中心线划分阿穆尔河(黑龙江)边界线走向, 希望不久的将来,边界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由于中苏东段边界基本是以黑龙江(包 括额尔古纳河)和乌苏里江为界的,所以苏联在划分江界上采取了正确态度后双方东 部边界的大部分问题迎刃而解。1987年,中苏开始第三次边界谈判。双方达成协议, 同意以目前中苏边界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 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在 小平同志与戈尔巴乔夫会见中谈及中苏关系历史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时,小平同志 提出,我们要“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为此,小平同志一方面指出“沙俄通过不平 等条约侵占的中国土地,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但另一方面则强调“考虑到历史的 和现实的情况,我们仍然愿意以这些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问题”。[38] 2、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 在双方友好合作的精神下,双方以较快的速度划定了大部分双方的东部边界,1991年 5月中苏两国外长鉴定了《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协定确定了“中苏国界线, 通航河流沿主航道中心线行,非通航河流沿河流中心线或主流中心线行。”[39]根据 协定黑龙江中岛屿,俄占538个,中占614个;乌苏里江中岛屿147个归俄,151个归中 国。此外中国还具有经过黑瞎子岛两侧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自由航行权和经图们江 下游进出太平洋的航行权。[40]当年12月苏联解体,1994年中俄又方划定了双方西段 在西部54公里的边界,这样中俄之间98%的边界得到划定。剩下的问题集中在额尔古 纳河上游阿巴该图洲渚及黑龙江中游黑瞎子岛的两个地段的边界的划分和如何具体执 行双方达成的协定。 阿巴该图洲渚问题是《中俄满洲里界约》遗留问题,阿巴该图洲渚位于接近中俄蒙三 国交界处,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距离满洲里只有20公里,离俄罗斯边界城镇萨拜卡 尔斯克40公里。由于俄罗斯赤塔州第二大城克拉斯诺卡缅斯克(Krasnokamensk)的 食水供应主要来自此地区,而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对俄罗斯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前苏 联90%的铀都产于这里。正因为如此,俄罗斯非常不情愿把阿岛划给中国。而黑瞎子 岛面积巨大,地理位置重要,当地俄罗斯人认为“得到这些岛屿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近 乎握有王牌爱司。就连(边防军)排长都可以告述你,驻扎在这些岛上,只借助一般 的射击武器就可以阻断航运业及哈巴罗夫斯克最重要的港口业务,并在相当程度上使 城市瘫痪。”[41] 因此俄罗斯不愿意轻易放弃。 对于执行中俄已经达成的边界协定,俄罗斯国内是有不同的声音,特别是和我国接壤 的远东地区,一部分俄罗斯人由于长期敌对形成的误解,对中国有错误的看法和认识 ,使中俄边界协定的执行遇到一定困难。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历史、考古 与民族志研究所所长维克多·拉林的论述,当《关于中苏东段边界协定》达成时,在 俄国内“协议本身的公正性及其签署的合法性,过去签署的边界协议的实质和内容, 这块或那块土地历史上归谁所有”等成为激烈讨论的对象。[42]远东地方当局认为《 协定》损害了俄罗斯的利益,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抵制措施。除了纳兹德拉坚科(当时 俄滨海边区的行政长官)和伊沙耶夫(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州长)发表言论对《协 定》的实施表示反对外,1995年4月22日,滨海边区杜马做出关于停止在东段边界的 所有堪界活动并要求联邦当局重新研究勘界条件的决议;犹太自治州的立法会议也致 信莫斯科要求重新考虑把个别领土转交给中国的决定。[43]但俄罗斯中央政府在这一 问题上是深明大义的,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在执行中俄边界协定问题上是坚决的。 叶利钦总统强调说:“俄中两国签订的边界协定是神圣的,不可改变的,俄方坚决予 以执行。”[44]根据黑龙江省统计,“从1992年至1999年,我方从俄方划回领土、领 水约185平方公里,其中领土97平方公里;俄方从我方划去领土、领水27平方公里, 其中领土14平方公里。这样,我方净得领土、领水158平方公里,其中领土83平方公 里。”[45] 2004年10月14日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和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北京签署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根据14日发表的由两国元 首签署的联合声明,这次签署的补充协定中,两国就边界两块未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 线走向问题达成了协议。外交部章启月表示,这是双方在平等、友好协商的基础上所 达成的协议,“是政治双赢的均衡合理的方案”,具有重大意义。[46]《补充协定》 是中俄共同努力,互利互让的结果,它的签署标志这长期困扰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得 到了彻底解决,这不仅对维护我国东北地区和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有重大意 义,也为消除部分俄罗斯国内部分人对我国的误解与疑惑,建立中俄两国的世代友好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思考和启迪 领土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回顾三百多年来中俄边界问题的变 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国家实力是保障领土和主权问题的根本保障。17世纪中俄能达成平等的《尼布楚 条约》是建立在清朝前期的强大国力基础上。一个半世纪后也正是清朝的衰弱和腐败 无能才使东北地区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强占。也正由于是民国时期中国的 四分五裂使中国在中苏边界问题上毫无所得,最后不了了之。相反正是新中国的强盛 ,才使现在中俄能够达成一个比较公平合理的边界协定,使我国收回应属于我国的领 土和权益。 2、要以现实主义态度处理领土问题。由于国家间的边界问题是长期历史演变形成的 ,因此完全按某一历史时段的边界来划定当代两国的边界是不现实的。我国在处理与 各邻国遗留的边界问题时,历来主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主要按现在的边界的实际 状况划定边界。在处理中俄边界问题我国历来主张在肯定19世纪清政府和沙俄之间的 边界条约是不平等的同时,考虑到世纪情况愿意以这些实际条约为基础合理解决边界 问题。即使是后来沙俄违约侵占的领土,在原则上要归还的前提下,也愿意考虑当地 居民的利益做适当调整。这就使中俄东段边界的争议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上,保障 了后来中俄边界问题得到迅速解决。事实上如果一定坚持几百年前的边界,既是不现 实的,也使不明智的,只能损害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宁,削弱我国处理其它问题的能力 。 3、妥善处理领土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关系。领土问题和政治问题有紧密的联系, 但这种联系不能无限制的扩大,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中苏没能在关系友好的五十 年代结局边界问题实在是一种遗憾。相反珍宝岛—铁列克提冲突就是边界纠纷在双方 政治关系极度恶化后的反应,如果当时双方不是及时制止了这种冲突的继续,而是任 由其发展,后果难以想象。正是由于双方后来在边界问题上和政治关系上拉开了一定 距离,才使中苏间没有真的爆发战争。另外在处理问题上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过多 。实际上由于我国愿意以19世纪清政府和沙俄的边界条约和苏联处理边界问题,所以 在中苏边界东段和苏联争议的地区并不多,但我国坚持要苏联承认这些条约使是不平 等的。而苏联六十和七十年代的谈判中也愿意在领土问题上做出一点让步,但坚决不 愿意承认那些条约的不平等性,因为担心因此丧失对整个远东领土的合法性。所以阻 碍中苏达成协议的主要不是领土问题。在后来的谈判中,我国不在坚持苏联承认这些 条约的不平等性,而集中于实际利益,收回我国应得的土地和权益,谈判反尔进行的 较顺利。对于我们中国人当然永远不能忘记那段屈辱历史,但对于俄罗斯人让他们承 认条约的不平等性直接损害了其现实利益,是很困难的,而且即使其承认了,对我国 也没有现实的好处,因此我国政府在此问题上采取灵活态度是正确的。当时这种灵活 态度的使用是有客观前提和条件的,不能无原则的运用到其它对外问题上。 ------------------------------------------------------------------------- ------- [①] 事见《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一,永乐七年闰四月已酉。 [②] 事见《清太宗实录》卷51,第8-10页,另见《皇清开国方略》卷28。 [③] (苏)约·彼·马杰维奇:《世界探险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第438 页。 [④] 军事科学院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十六卷《清代前期军事史》,军事科学出 版社,1998年,第413页。 [⑤] 《尼布楚条约》拉丁文汉译本,《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 第1页。 [⑥] (苏)普·季·雅克夫列娃:《1689年第一个俄中条约》,商务印书馆,1973 年,第214页。 [⑦] 当时清政府认为黑龙江是松花江的支流,把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后的下游河段 仍称为松花江。 [⑧] 即指江东六十四屯。 [⑨] 《中俄瑷珲条约》,《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1页。 [⑩] 《中俄天津条约》,《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5页。 [11] 《中俄续增条约》,《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27-28页 [12] 参见:(俄)伊凡·纳达罗夫:《《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及其它》,上海 人民出版社,1975年。 [13] 《中苏边界历史文件集》,《江东六十四屯问题》,第15-16页。 [14] 《中苏边界历史文件集》,《江东六十四屯问题》,第32页。 [15] 《东方杂志》第18卷,第5号,第135页。 [16] 东北档案馆《黑龙江交涉署档案》第438号。 [17]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 ,《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33页。 [18]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同对中华民国政府的宣言》,《中俄 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37页。 [19] 《苏联驻华代表卡拉罕对报界的声明》,《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 1973年,第139页。 [20] 指协定中的规定的中苏在协定签订后一个月内举行的商定细节问题的会议。 [21]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中俄边界条约集》,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40- 141页。 [22] 《中华民国三省自治政府与苏维亚社会联邦政府之协定》,《中俄边界条约集 》,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144页。 [23]《1926年中苏界务谈判时的几个文件》,《中苏边界历史文件集》,第2,3页。 [24] 同上,第7,8页。 [25] 李丹慧:《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 年第3期。 [26] (苏)A·普罗霍罗夫著、北京印刷三厂工人理论组等译:《关于苏中边界问题 》,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10、212页。 [27]参见《当代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6页。 [28] 周文琪、褚良如编著:《特殊而复杂的课题-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关系 编年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41页。 [29]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后 勤工作(回忆资料2)》,解放军出版社,第952页。 [30] 关于这次冲突的描述可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编:《军旗飘飘—新 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亲历者讲述珍宝岛保卫战鲜为 人知细节》,大连晚报,2004年6月30日。以及俄方的:(俄)H·A·舍福夫:《俄 罗斯最著名的战役》,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原苏联边防上校谈珍宝岛事 件》,《军事文摘》,1999年第7期。 [31]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后 勤工作(回忆资料2)》,解放军出版社,第952页。 [32] 以上我方伤亡数字见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编:《军旗飘飘—新中国50 年军事大事述实》,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528—530页;苏军伤亡数字见(俄) H·A·舍福夫:《俄罗斯最著名的战役》,中国时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630, 631页。 [3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后 勤工作(回忆资料2)》,解放军出版社,第955页。 [3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编:《军旗飘飘—新中国50年军事大事述实》, 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528页。 [35] 《亲历者讲述珍宝岛保卫战鲜为人知细节》,大连晚报,2004年6月30日。 [36] 见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一册)》,新世界知识版社,2003年,第231 页。 [37]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第249页。 [3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八一出版社重印,1993年,第293—294页。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 资料来源外交部网站。 [40] 吴康和,袁胜育主编《当代国际关系》,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41] (俄)尤里·瓦西里耶维奇·叶菲缅科:《哈巴罗夫斯克的千岛群岛》,《远 东资本》,2001年7月。 [42] (俄)维克多·拉林:《1990年代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在地区层面的协作问题 ,远东地区前景》,莫斯科卡耐基中心,1999。 [43] (俄)维克多·拉林:《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与中国:谁来捍卫我们的国家利益 ?》,《远东问题》1997(1)。 [44] 《人民日报》1995年1月17日。 [45] 黑龙江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关于人大代表提问的回复, http://www.northeast.com.cn/lianghui/tajylszz/93972.htm [46] 新华网北京2004年10月19日电,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0/19/content_2112227.htm 感谢作者赐稿! |
- Sep 24 Sat 2005 13:37
中俄边界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是谁放弃了江东六十四屯?)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